Zclub討論區 Z板

 找回密码
 註冊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M5

大家請為這位車友默哀1分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19 19: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覆給:匹仔

喔....歹識
因為走那常常被車子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19 19: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覆給:柳橙大汁郎

那一台相機早就壞了~~~
每次都100出來~~
不過現在不敢了~~

回覆給:匹仔
不過我朋友當時看到是兩台車
一台FZR一台是???我也不知
都倒在地上~~
還有3台警車~~


回覆給:淡藍晴空
車禍地方還不到紅綠燈那~~
我想是快速出了隧道失控~~
或我朋友說的要閃另一台車~~

我都是走內線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20 07: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會不會是傳說中的 辛亥隧道有x? 他是不是因為衝不出去辛亥隧道 所以一時緊張 加速到底 直接衝出去阿?.....我的猜想啦 = = 不過開車那些人真GY 阿密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20 12: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覆給:Ken.C

辛亥隧道晚上真的是最好騎慢一點...
至於往木柵方向出隧道口的那隻測速照相真的會照...
不過照的通常都是汽車的樣子...

至於懷恩隧道..
如果不是經常騎那段路的人
尤其是出了辛亥接懷恩出隧道口的時候最好煞車殺多一點
因為隧道口的末端是個灣道
不過因為光線的影響再加上看不到出口
所以騎快點的話會有錯覺以為是直線
可是那邊是個彎道阿..
so..請各位真的要小心點阿....

我前幾天也有看到那台fzr躺在那邊....
哀...
還是願那位往生者能夠安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20 20: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辛亥隧道往木柵方向的測速照相確定已經真的啟動了!!!
伍點我騎回家的時候看到不少台騎到內線道跟往常一樣猛胚出隧道...
結果可愛的測速照相連閃了六次...
因為有三台連續的胚出去...
so...各位小心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20 21: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我猜的話,他應該是為了閃過什麼東西
在高速狀況下,做了大角度的閃躲才失控的

因為這個事件,隧道沉睡的測速桿又再度啟動了
最近老闆們的流動三角架也常出來做運動
前天我在承德橋上就看到一架擺在人行道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20 21: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覆給:ken黑天鵝
真的這樣的話,那個人一定會有報應...
回覆給:小魔仔→學習騎車中
洩洩誇獎~

回覆給:匹仔
我姐說很久以前也看過有人騎FZR摔在辛亥隧道,剛好摔在殯儀館前面,也剛好摔在我姐我爸前面,很玄也很毛;夏天的晚上,每個人都騎的安安份份,突然有台黃FZR試圖從隧道外面就開始拉轉,一到殯儀館前面就立刻打滑摔的慘不忍睹,我姐在那個時候剛好經過就仔細看地上-----整條路都乾的,只有殯儀館門口積水...........
我爸是說因為地形雨的關係,那邊特別容易積水要小心!但是我跟我姐都認為那個黃色FZR騎士是被拉下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1 22: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覆給:我愛G3
吼~~不通知一下的唷!
我今天中大獎了耶......>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2 01: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轉貼

給各位大大們參考參考囉!!!

針對加藤大治郎死亡事故,專責此案的調查委員會於東京週五時間正式對外發表調查報告。

形成這項調查結果乃是綜合各方實地數據,這起案件的主要調查層面擴及:賽道採訪工作人員、醫療小組、當時車禍現場,分析肇事車輛之懸吊系統、引擎及油門數據,也包括賽車的局部系統〈特別是HRC HQ〉、車手當時的檔位、變速箱齒輪狀態等。而當時事故處理過程中顯示,加藤的座騎與賽車服已產生嚴重損害。


根據調查報告結果如下:

「我們將自加藤車上所蒐集之前懸吊的撞擊、後輪的速度、後懸吊的撞擊以及引擎速率等數據加以評估,資料顯示進彎前〈指最後的右向彎D〉當減速時,前輪進行煞車制動而檔位在第一檔,我們推測當時他正準備進彎而後輪側滑約將近30%。」

「我們相信後輪因測滑產生飄浮因而喪失進彎所需的車輛穩定性,遂而導致車輛開始產生不穩定的狀態。」

「對照車上的資料數據,我們得到如下結論:當後輪幾乎飄浮離開地面時,前煞車的長時間作動意外的改變了後輪的負載而產生了滑行。根據懸吊系統以及加速感應器數據資料,我們得以證實當時賽車進入高速側向〈high side〉狀態。為了求證,我們同樣在Gibernau於第十二站巴西發生高速側向後擷取賽車身上的數據比對。」

「從微型資料庫的數據來看,我們得以理解加藤努力嘗試減緩前述所提突發的不穩定狀態。」

「加藤的後輪於一邊行進一邊煞車的過程中產生側滑進而失去平衡演變成高速側向狀態,並且為了維續對把手的操控投注相當大的力量。我們能夠從錄影畫面的方位證實加藤在一連串的慣性變化中失去了平衡。」

「我們也能從其他車手賽車上的資料來回答這個重要問題,一連串的突發狀況是否是由於加藤的賽車有特定搖晃模式。」

「從Ukawa車上的數據清楚顯示,當他經過"130R"接近彎道前開始減速,但他的情況並沒有產生奇異現象,這個過程也不被認為有問題。這能夠從其他車手看見加藤搖擺模式的事實獲得驗證,導致他發生車禍的側滑狀況跟其他慣見的模式雷同。然而,加藤座騎當時已經瀕臨極限。」

而加藤的死因是撞上輪胎屏障間的橡膠屏障導致頸椎受傷,對此事故調查委員會也建議FIM可以開發更好的場邊防護裝置及防止選手頸部重挫受傷的人身防護裝備。
至於之前有人說的左邊卡鉗有問題也經由碟盤的斷面檢驗證實卡鉗是在遭受撞擊後壞掉。
而"加藤大治郎事故調查委員會"也在調查結束後解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2 09: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親身經歷死亡邊緣的我
奉勸大家騎車或開車時都要小心
命真的是很寶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27 15: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媽阿 好可怕阿 ~_~ 我居然還去拍他停在分隔島上的車 嚇到我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2 08: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針對加藤大治郎死亡事故,專責此案的調查委員會於東京週五時間正式對外發表調查報告。

形成這項調查結果乃是綜合各方實地數據,這起案件的主要調查層面擴及:賽道採訪工作人員、醫療小組、當時車禍現場,分析肇事車輛之懸吊系統、引擎及油門數據,也包括賽車的局部系統〈特別是HRC HQ〉、車手當時的檔位、變速箱齒輪狀態等。而當時事故處理過程中顯示,加藤的座騎與賽車服已產生嚴重損害。


根據調查報告結果如下:

「我們將自加藤車上所蒐集之前懸吊的撞擊、後輪的速度、後懸吊的撞擊以及引擎速率等數據加以評估,資料顯示進彎前〈指最後的右向彎道〉當減速時,前輪進行煞車制動而檔位在第一檔,我們推測當時他正準備進彎而後輪側滑約將近30%。」


「我們相信後輪因測滑產生飄浮因而喪失進彎所需的車輛穩定性,遂而導致車輛開始產生不穩定的狀態。」


「對照車上的資料數據,我們得到如下結論:當後輪幾乎飄浮離開地面時,前煞車的長時間作動意外的改變了後輪的負載而產生了滑行。根據懸吊系統以及加速感應器數據資料,我們得以證實當時賽車進入高速側向〈high side〉狀態。為了求證,我們同樣在Gibernau於第十二站巴西發生高速側向後擷取賽車身上的數據比對。」


「從微型資料庫的數據來看,我們得以理解加藤努力嘗試減緩前述所提突發的不穩定狀態。」


「加藤的後輪於一邊行進一邊煞車的過程中產生側滑進而失去平衡演變成高速側向狀態,並且為了維續對把手的操控投注相當大的力量。我們能夠從錄影畫面的方位證實加藤在一連串的慣性變化中失去了平衡。」


「我們也能從其他車手賽車上的資料來回答這個重要問題,一連串的突發狀況是否是由於加藤的賽車有特定搖晃模式。」


「從Ukawa車上的數據清楚顯示,當他經過"130R"接近彎道前開始減速,但他的情況並沒有產生奇異現象,這個過程也不被認為有問題。這能夠從其他車手看見加藤搖擺模式的事實獲得驗證,導致他發生車禍的側滑狀況跟其他慣見的模式雷同。然而,加藤座騎當時已經瀕臨極限。」

其他對事故的描述如下:
「加藤從經過高速彎道進入直線時車速約時速170公里,當他因煞車引起的搖晃側滑而脫離比賽線猛烈撞上輪胎牆時速約150公里,然後以約140公里的速度撞擊到柵欄。加藤跟賽車分離並隻身撞上輪胎牆,但當他的車側滑至週邊的柵欄時,曾短暫的陷入賽車跟柵欄之間並遭受擠壓。」


「柵欄無法完全吸收賽車這種堅硬實體在運動引起的高速撞擊動能,因此賽車被拋離地面,加藤因而被甩出車身。類似鐵餅運動的方式快速旋轉,他的頭部率先撞擊到柵欄。從側滑地點到輪胎牆的路線有33米距離。」


在事故發生後的過程描述如下:

「緊急醫療與急救在事發現場立刻就展開,他的呼吸及脈搏相當虛弱。自事故地點送達第一救護所的過程中,醫生及救護人員將他的頸部固定,並取下他的頭盔和施行心臟按摩。在救護所時加藤雖無意識但仍能自行呼吸。在經過住院及醫療處理為期兩週之後,他在4月20日上午12:42腦莖幹梗塞不治死亡。」


「調查這樣一個嚴重的事故時,我們當然知道直接的原因跟高速撞擊柵欄有關,尤其是衝擊方向沿著輪胎牆。當加藤瞬間被拋向輪胎牆時頸脊因此受傷。從結果觀察,我們能夠看出失控後的行進路線是S型,如果他能獲得充分的減速必當可讓事件形成較為簡單的結果。」


「那個彎道從未被認定是一個會引發致命事故的地點,縱然彎道路線已經改變為技術彎道,但每一個參與競賽的車手絲毫不認為在那裡需要冒任何風險。路線方面也經由FIM認證過,所有的最後檢查業已完成達到可舉辦比賽的階段,但沒有人,包含職業車手,察覺這個地區仍然會招來危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aho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機版|Archiver|Z板 Sitetag 訪客統計

GMT+8, 2025-1-17 07:41 , Processed in 0.06273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