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lub討論區 Z板

 找回密码
 註冊
搜索
查看: 516|回复: 3

谁与争峰——小试02款GSX-1300R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29 00: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谁与争峰——小试02款GSX-1300R隼

谁与争峰


——小试02款GSX-1300R隼



    跨上的第一感觉,很轻松。805的标准坐高,让身高1.79的我心里很踏实,双脚可以轻松着地。只要1.70以上的身高完全可以驾驭。

    的座位设计比较宽,包括后坐。据车友会首席坐车手“卡瓦”反映,后座设计非常不爽,后座乘车胯要张开很大,时间长了感到腰酸胯胀。油箱设计在人性化方面还不够,总的感觉是油箱和座位的设计配合不好,座位宽,油箱夹脚部位宽,胯张的太开,开始让人非常不习惯,需要时间适应,但是这一点在俯身急加速和高速“劈弯”时却让人感到很舒服,这种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运动性能而牺牲了平时架乘的舒适性。

    手把设计很好,高低宽窄正合适,的驾驶姿势感觉介于黑鸟和R1之间,不太爬,也不太高,长时间的骑行问题不大。重心设计很低,有利于俯身急加速和过弯的稳定性。
   
    着车后发动机的声音沉闷而有力,轻微开油,发动机立即发出一阵咆哮!铃木发动机的特点很明显。沉闷中夹杂着一些零乱,没有本田发动机的那种宁静欢快!的油门响应超乎自己的相象,凭心而论,铃木第三代电喷系统是我所骑过的电喷车里面反映最灵敏的,灵敏的有点接近神经质,任何一个轻微开油收油的动作都会造成发动机强烈反映,这一点在高速和急加速方面的表现可以说是完美的,但在低速上差强人意,低扭输出太强的车在城里堵车跟车很难受。
      
    自我感觉平时骑车对低速时油门控制已经是得心应手,但是在低速驾驭时还是很难找到感觉,油门响应太灵敏,无论你多用心去体会油门的反应,都很难改变低速行车时候车“一顿一顿”的命运,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你很难找到低速时开油收油的感觉,速度50以下骑无任何乐趣可言,对人和车来说都是一种煎熬。

     也请教过骑近2年的高手,高手的回答习惯,习惯就好了,再问,你现在习惯了没有?答:还在习惯的过程中。,
的着车保护设计是我很不满意的地方,空挡不收离合也无法着车,虽然这种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发动机和变速箱,但是也给架乘带来了一些麻烦。每次启动都要收离合,离合器的使用寿命也肯定会受到影响,最让人感到困惑的是—02款的电喷发动机居然没有使用电子阻风门设计???!!!每次冷车着车都要手动拉开阻风门,使用手动阻风门最大弊病是热车后容易忘记关必阻风门就行车,人为的造成不必要的气缸磨损。

      到手后第一次试骑就差点来了一个马失前蹄,虽然也听说过加速力如何凌厉,但是因为平时也骑过不少一升级别的大车,有点不以为然,心态上也不是很重视,。起步时候同样套用平时已经习惯了的驾驶方式,没有想到平时很平稳的起步方法用在上的表现竟然是—放离合后轮就剧烈打滑,车居然又是弹出去的,靠!又是一辆x4???!!!还好平时也玩过轮打滑的赛车试起步,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人车平衡也还算有点了解,虽然勉强控制住胯下这匹“劣马”没有当场出丑,但是身上还是吓出了一身冷汗!万一炒车¥%¥%¥¥¥¥!
      下车后老远就看到“肠子”不怀好意的奸笑,“和你说了啊,这车和你的鸟完全不一样”
靠!我还能说什么?只有在一旁陪着干笑。结论:如果套用驾驶小排的方法驾驭,保证你会死的很难看。
有了这一次的经验后,心里上对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以后的驾驶也就有惊无险了。
      
    昆明有2条试车的好路,一是昆石高速,二是安宁青龙峡。
昆石高速:全程78公里,路面平整,双向6车道,来往车辆稀少。既有能过200的大弯也有能破300的大直道。在这条路试高速很理想,且来往均无需“买路钱”
      
   拿到后第一时间肯定是试高速,本就为高速而生。
这次陪同我上昆石高速试车的有小田的98CBR1100XX ,吴间道的01 RC51。

  3辆重车一过收费站就开始开油狂奔,吴间道的RC51仗着车轻,头段凶悍,冲在第一个,紧跟其后的是小田的cbr1100xx。因为是第一次骑上高速,开始的时候我还不敢太放肆,4档150左右的速度紧随其后,跑了3-4公里,轻压几个弯道后,发现在弯道的表现同样让我吃惊,高速路上150以下无需压弯,只要稍微移动重心,轻轻一带车身,就能轻松滑过弯道。如法炮制几个练习后胆子也开始慢慢变大了。
      
    此时的小田早已难耐高速的诱惑,一个直道超越,扒过RC51扬长而去,吴间道也受到了刺激,RC51也跟着开油提速。吉村管震耳的“嗵嗵”声,犹如擂响的战鼓,又仿佛在呐喊冲锋的时刻已经来到!这时热血已经在胸中燃烧,战斗的火焰已被点燃,
战斗的氛围下你已无法再考虑自己骑的是什么车,自己对所骑的车了解多少。大脑阵阵发热,只想战斗战斗再战斗 !(其实后来一想,当时的战斗完全是被迫的,本意是到昆石试车,没有任何战斗的冲动,但是在当时那种震耳的引擎轰鸣声中,早已身不由己。犹如箭在弦不得不发)

    这又是一场捍卫荣誉的“战斗”,望着渐渐远去RC51,热血难耐4档急开油,只感觉身体被一阵巨大加速惯性推向后方,前轮居然想离地上窜!这难道就是我们开汽车所说的“推背”感!这个时候如果轻微一弹离合器“起头”绝对轻而易举的!靠!4档还这么烈。在这个段位的急加速居然和头段获得的加速力相差无几!!!???
再看速度表140-170转5档, 170-200转6档,干净利落,一气呵成!绝无半点拖泥带水。速度表的指针从140直上200,绝无任何迟滞现象,而这时发动机转速表指针还没有超过8000转。个人感觉:隼0-200的提速不会超过9秒。
      
    最让我感到满意的是铃木波箱的设计,是我所骑过的车里最好的。无论高转低档还是低转高档,只要你操作得当,绝对听不到大车转档的特有的那种“嗵嗵”声,转档时候发出的声音比01的CBR1100XX还小,01的黑鸟转档所发出的声音是轻微的“嗒嗒”声。

    一挡到6档的档位间隙一致都非常小,一个指头就能完成转档动作,我在第一次骑行时,找空挡还有点不习惯。液压离合手把回弹力很轻,给我感觉绝对不是1300的大车该拥有的,更像廖兄的CBR600F4。毫不夸张的说,转档就如同呼吸一般轻盈顺畅,一切尽在掌握,一切尽在无声无息中完成!
车速上到200后很快就拉近了和吴间道RC51的距离。

   “吸住”了吴间道的RC51的PP,,这时前面出现了一个高速弯,这是昆石路上大家比较熟悉和喜欢的一个高速弯道,弯道尽头是一条很长的大直道。骑黑鸟的时候曾经220左右劈过这弯,这次正好试试在高速弯道攻弯的性能如何。

    离弯道50米左右我开始减速,下离合,轻“轰”一手空油保持好发动机转速,6档下到4档。吴间道的骑车习惯我很清楚,他骑车入弯点比较靠后,不到最后的时刻他不会扣刹车下档。我的入弯点则比较提前,万一路上有什么意外情况,提前入弯可以有时间修正入弯的角度。

    由于我收油较早,吴间道的RC51又和我拉开了15米左右的距离,但是我知道这他很快就要减速下档了。果然,前面的RC51刹车灯一闪,好机会来了。早已经修正好切弯线路的我正在耐心的等着这一闪。RC51性感pp一闪的同时,我也开始开油提速,很快又接近了RC51的PP,,这时我身体重心移向左边,再补油,从左边扒过RC51的车头。紧接着,沉肘推把一推一拉,重心迅速反正右移,左脚靠紧油箱发力,右脚打开也同时用力,身体顺势下压,这时的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变——劣马变绵羊,顺从的地跟随我身体的下压角度倾斜下去,轻盈、迅速、准确。后轮没有丝毫的摇摆打滑迹象。这时的表现让你根本无法相信这是1300的大车!心中一阵狂喜,1300的大车弯道上的表现居然如同750级别。

   我也顺利地抢进内道率先入弯。当时的速度估计在160左右。快刀切豆腐!高速人弯后的感觉就是这样。

    从外道反超,顺势切进内线的入弯方式有一定的危险性。(主要是因为你切内线的时候如果补油不够,或者是因为生存反映而提早收油,就很容易造成被切车辆的追尾,因为这时被切车辆也已经完成入弯动作也正在补油切弯,前面减速很容易造成后面的车手措手不及!不是经常在一起骑车的车友们不要这样干)这时候吴间道也已经完成了入弯准备,看到我已经抢进内弯,他也很快修正线路从外道跟了上来,同样补油咬住了的PP。

    我已经没有时间和胆量去查看后视镜,我知道RC51正在后面如影随形,两根吉村改管发出的巨大“嗵嗵”声,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也正在寻找反超的机会。而这时候的却变得异常宁静,不仔细辨别你根本无法听见发动机的嗡嗡声,耳旁听到的是呼呼滑过的风声和吉村管讨厌的“嗵嗵”声。在前,RC51紧随其后咬在一起,弯中我开始补油想拉开和RC51的距离,速度表指针在不停的上窜,150-160-180…..200。很明显RC51也在补油,吉村管发出的震耳声,一浪高过一浪,这辆曾经的SBK霸主并非等闲之辈。

   冷汗在不知不觉中划下面颊,排量、驾驶技术相差无几的大车的比拼是最让人难受的,谁也无法“彻底”劈掉对方。这个时候被追的固然难受,后面追赶的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或许和我一样早就有了想“吐”的感觉。

   这时比拼的并非是车辆和技术了,更多考验的是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毅力。2辆车一前一后,很快已经接近出弯点,就在离自己看好的出弯点还有30米左右,我轻微收了一下油门,打算调整一下出弯的角度。这时,后面早已按耐不住的吴间道忽然急开油冲了上来,急开油的v缸车巨大爆发力是具有毁灭性的,没有想到在高速的时候它居然也有如此惊人的爆发力,等我调整好线路急开油也就是2秒不到吧, RC51已经擦身而过,“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唉!我记住吴间道习惯入弯收油迟而忘记了出弯时他喜欢提早开油!

    按照外内外原则,最佳的出弯线路已经被RC51抢占!现在的格局是RC51抢先出弯,开油换档,我紧随其后。还好前面就是一段拼极速的大直道,一出弯,前面的RC51已经伏低身体急补油加速了。其实严格说补油加速的动作已经在出弯之前就开始了。RC51的爆炸力和抢得先手的优势和我拉开了近40米距离,出弯时我的档位在5档,速度在180左右,一到大直道心中暗暗一笑,表演的机会到了!我也开始伏低身子,双腿加紧油箱两侧,肚子以上下巴以下全部压到油箱上,头顺势藏到风挡下面,一手油下去,靠!一样,还是那种让人心跳的向后拉扯力,前轮又在跃跃欲试。200左右进6档,急开油,照旧!!!6档居然还能有这力量!心中又一阵惊喜,原来骑ZX-12R 6档时候我也有过这种感觉。

    我终于明白了,的可怕之处并不是他低段中段如何强悍,而是他头、中、高段都能维持的强大输出。这种强悍的输出在高速路上是具有毁灭性的。它具有一种摧枯拉朽,横扫一切的霸气! 的这种霸气和ZX-12R霸道完全不同,没有骑过的人是不能体会它们之间的差别的,多了一份服从和理智,而ZX-12R更多的是桀骜不逊!
  
   直道过200后的优势开始发挥,很快我又吸住了RC51PP,这时候的跟车是轻松愉快的,要在这种大直道上劈掉RC51易如反掌!呵呵…….这下该吴间道冒冷汗了吧!这时的心情好到了极点,如果不是速度太快什么真想放声高歌!心中暗问给RC51点颜色看看?ok!没有问题

   我拉出车头,伏低身体,双肘双脚收拢,紧靠油箱。开油,彭湃的动力汹涌而出,不费多大的力气,就扒过RC51车头,我瞟了一眼速度表—260。发动机转速表还没有破9000转,也就是说离的最大功率输出9800转还早。当发动机转速过8000转的时候我就已经感觉有点不听使唤了,力量来的太快,太猛,太突然。前轮好像随时可能离地而去。的车身是唯一经过风洞测试的,跑高速和高速加速的时候,车手伏低身子很快就能和车融为一体,高速加速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就像在骑一颗“子弹”快速、稳定、准确。

  面对这样强悍的对手,RC51这位昔日的SBK霸主也显得力不从心了,毕竟他要面对的是号称直道极速之王的,一辆是用来跑极速的和一辆跑提速的RC51在这种直道的比拼是没有悬念的,(后来下车后问吴间道直道被超的感觉?吴间道一脸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也一直在开油,从后面上来的时候感觉一团黑影压了上来,自己很快就被黑影吞没”)
   
   在高速弯道的表现让我五体投地,毕竟他的设计用途是高速旅行跑车,和RC51这种为“赛道而生”的纯种跑车居然能勉强打个平手,铃木设计师的敬业和专业精神由不得你不服!

   我驾驭着也在不折不扣忠实的执行主人的指令,试过高速以后我也就放慢了车速,保持150左右的巡航速度仔细体会,个人认为无论是 ZX-12R 或者CBR1100XX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保持150左右巡航最让人舒服,你能充分的感受到奔跑的乐趣,不用全神贯注.不用伏低身子,不用夹紧油箱,全身可以放松,如果愿意你还可以站起身子和风直接对话!发动机声音发出的让人是那种悦耳愉快的嗡嗡声,没有声嘶力竭.,没有压欲可望。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一切都是那么让我充满渴望。我想这也是吸引我玩车的最大原因吧!

    隼43mm倒置前叉和软硬适中的尾压调校能把路面出现的任何信息忠实的传递给驾驭者,你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即时调整行车路线和油门的开合,原产的钛尺能提供给你超乎寻常的弯道稳定性,从前过高速弯最害怕的就是入弯切线的时候压到白线,换后发现即使高速压到白线也用不着过份担心,因为悬挂避震传递给你的信息是那种可以控制的刷刷压过的感觉,而并非原来骑鸟时让人担心的的漂移感。

   整体重心设计偏低,在过弯的时候不会像重心偏高的R1或者R1000带给你的那种不安全感,在你没有完全熟悉重心偏高的车过弯特性的时候,弯道上心里压力要比重心偏低的车大很多。这也是很多车友骑了重心低的车后换重心高的车后感觉压弯不敢下的很低的根本原因,从理论上来说重心低的车过弯能获得更大的稳定性,而重心偏高的车过弯的时候能获得更快的速度,把这2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各大厂家不断的改良车架,悬挂 .轮胎……..的原因。这一步谁走在前面谁就能赢得先机!

    个人感觉过高速弯4档是最舒服,一般弯道3档最爽!说到钛尺很多车友都不了解他的作用是什么,有的车友甚至认为钛尺只有上赛道上才有作为,一般道路上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完全是商家的噱头罢了。

    自己感觉钛尺的作用很大, 无论弯道还是直道,如果碰到路面不平整你就会发现他的作用所在了,特别是在高速过弯时,他能衰减由于路面不平整而带给车手的的震动感,增加车辆过弯时候的稳定性,钛迟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增加稳定。毫不夸张的说这种功能在关键的时刻挽救车手的性命。当然任何事务都是有利就有弊。钛尺的弊就是会影响弯道转向变线的角度。如果你切弯的时候线路正确,钛尺这个时候给你的感觉如虎添翼,反之你就会觉得调整线路时候前轮点“倔强”。这种倔强也需要你慢慢适应!

    值得一提的还有的避震和悬挂系统,骑过的人都对它们的表现赞不绝口,无论弯道直道或者的颠簸路面,他传递给你的是那种整体的起伏感,而并非生硬的颠簸感,骑行的时候给你的感觉是你和车融合在一起,身体和车会伴随着路面的高低起伏,整体起伏。这种感觉就像在我们乘坐进口高级轿车时候的感觉,这一点能提高你在长途骑行的舒适性。

    的刹车系统也是我比较满意的,前轮320mm的前刹盘配TOKIKO对向了六卡钳,240mm的后刹盘配对向双卡钳能提供足够的制动力,一个指头轻轻一扣前刹,你就能感觉到的头部向下沉。也就是我们说的“沉头”。如果紧急情况下配合后刹一起使用,一定能提高你的安全系数!

    但是有点我至今弄不明白――为什么的发动机牵引力要设计得很大,甚至比黑鸟还大。发动机牵引力大在平时骑行和低速过弯时候是很舒服的,非紧急情况减速基本不用扣刹车,只要收油,发动机沉重的牵引力就会让车速很快降下来。

    铃木一直宣称使用的是在SBK上叱咤风云的GSX-R750车架的放大版-铝合金双翼梁车架,发动机及电喷系统选用的是GSX-R1100改良版本(主要是调高了功率和扭距)上述2款都是纯种赛车,00 02 的R750 98-00的R1我都骑过它们,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就是发动机牵引力都非常小,特别是铃木-R系列.小到即使你收油都不能感觉到车辆的明显减速,为什么没有沿用这种设计?车架设计偏向运动款,而发动机设计偏向旅行款的目的是什么?旅行运动两不误?

    看到这里很多车友可能要问小田的CBR1100XX呢?和黑鸟相比呢?以后我会再写一篇和黑鸟对比的文章。到时候大家自己看吧!

    高速的奔跑机器在低速驾驶时性能如何?这也是我比较关心的问题,毕竟经常跑高速的机会不是很多,这次试车的地点是安宁-青龙峡路段。
二 安宁-青龙峡 3级公路 :全程30多公里 双向2车道,路面好,车辆少,风景好。各种“急弯”“拐子弯”“回头弯”“连环弯”……..比比皆是。这条路对车辆的操控性,灵活性以及车手的技术都是一个考验,驾驶当中一定要全神贯注,稍有疏忽很容易炒车。不建议新手去。

   去青龙峡试车已经是拿到手以后的2个星期以后的事情了,这段时间我对的特性又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一次的测试可以说是得心应手!

   其实青龙峡试车的目的就是测试的操控性和灵活性,这条路也是平时经常跑的一条路因为对路况比较熟悉,30多公里的路程跑20分钟左右,基本上平均时速也就100左右吧。跑过这条路的车友都知道,能保持100的平均车速在这条路上已经不能算慢了。

    测试后下车的第一感觉 1300的大车在这条路上表现,让参加测试的吴间道和小田无话可说!我们一致认为在这种慢速弯道上的表现和他的外观形成强烈的反差,不用刻意的去压,只要身体重心轻微移动,顺势带下车身。就如同小绵羊般驯服.,其灵活和操控性能和1公升级别的纯种运动跑车相差无几。

   个人认为S型弯道是最能考验灵活性,的S型弯道的表现让人非常满意 。跑青龙峡这种路,偏重的引擎牵引力就能发挥他的作用,一般弯道就根本无需扣刹车,只要稍微松油,引擎输送给你足够的制动性能。一般这种连续的S弯道我都不用退档,松油保持3档吊着油门入弯,随后轻微补油。

   这个时候的补油就是考验你技术的时候了,特别是骑这种具有强悍输出的怪兽,这个时候你补油大了就很容易造成后轮打滑车体向外偏移,这是你再扣刹车非常危险!除非你自认为技术能比GP车手。

   合适的处理方法是,轻微的松油然后再补油,同时调整行车路线,运用我们常说的逆转向,稍微带着油门,就能弥补在这种道路上转向不足的问题。反正车身,身体重心迅速移动再重复收油补油动作,最后开大油出弯。在这种弯道上80左右过弯游刃有余,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在快。这是过S弯道后的第一个感觉,一般这种弯道我都不换档,就用3档靠油门控制车速,很舒服!

    至于其他的弯道的表现同样无可挑剔,骑行过程中你很容易就忘记你自己胯下的是一匹具有128.63kw输出的怪兽,很自然的你就会忘记它外观带给你的那种笨重印象,很快你就能溶入到轻松劈弯的乐趣当中!
     
    面对这辆既能跑高速又能享受劈弯乐趣的全能行跑车,你还有什么要求?你能想到的铃木工程师已经帮你做到,玩车这么多年,是第一俩让我找到完美感觉的机车,无论国道或者是高速它都能全面照顾.
发表于 2005-10-29 12: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把他翻成繁體中文後:

誰與爭峰——小試02GSX-1300R

誰與爭峰


——
小試02GSX-1300R



   
跨上的第一感覺,很輕鬆。805的標準坐高,讓身高1.79的我心裏很踏實,雙腳可以輕鬆著地。只要1.70以上的身高完全可以駕馭。

   
座位設計比較寬,包括後坐。據車友會首席坐車手卡瓦反映,後座設計非常不爽,後座乘車胯要張開很大,時間長了感到腰酸胯脹。油箱設計在人性化方面還不 夠,總的感覺是油箱和座位的設計配合不好,座位寬,油箱夾腳部位寬,胯張的太開,開始讓人非常不習慣,需要時間適應,但是這一點在俯身急加速和高速 時卻讓人感到很舒服,這種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運動性能而犧牲了平時架乘的舒適性。

   
手把設計很好,高低寬窄正合適,的駕駛姿勢感覺介於黑鳥和R1之間,不太爬,也不太高,長時間的騎行問題不大。重心設計很低,有利於俯身急加速和過彎的穩定性。
   
   
著車後發動機的聲音沉悶而有力,輕微開油,發動機立即發出一陣咆哮!鈴木發動機的特點很明顯。沉悶中夾雜著一些零亂,沒有本田發動機的那種寧靜歡快! 油門回應超乎自己的相象,憑心而論,鈴木第三代電噴系統是我所騎過的電噴車裏面反映最靈敏的,靈敏的有點接近神經質,任何一個輕微開油收油的動作都會造成 發動機強烈反映,這一點在高速和急加速方面的表現可以說是完美的,但在低速上差強人意,低扭輸出太強的車在城裏堵車跟車很難受。
      
   
自我感覺平時騎車對低速時油門控制已經是得心應手,但是在低速駕馭時還是很難找到感覺,油門回應太靈敏,無論你多用心去體會油門的反應,都很難改變低速行車時候車一頓一頓的命運,沒有一段時間的適應你很難找到低速時開油收油的感覺,速度50以下騎無任何樂趣可言,對人和車來說都是一種煎熬。

     
也請教過騎2年的高手,高手的回答習慣,習慣就好了,再問,你現在習慣了沒有?答:還在習慣的過程中。,
著車保護設計是我很不滿意的地方,空擋不收離合也無法著車,雖然這種設計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發動機和變速箱,但是也給架乘帶來了一些麻煩。每次啟動都要收離 合,離合器的使用壽命也肯定會受到影響,最讓人感到困惑的是—02款的電噴發動機居然沒有使用電子阻風門設計???!!!每次冷車著車都要手動拉開阻風 門,使用手動阻風門最大弊病是熱車後容易忘記關必阻風門就行車,人為的造成不必要的氣缸磨損。

      
到手後第一次試騎就差點來了一個馬失前蹄,雖然也聽說過加速力如何淩厲,但是因為平時也騎過不少一升級別的大車,有點不以為然,心態上也不是很重視,。起步時候同樣套用平時已經習慣了的駕駛方式,沒有想到平時很平穩的起步方法用在 的表現竟然是放離合後輪就劇烈打滑,車居然又是彈出去的,靠!又是一輛x4???!!!還好平時也玩過輪打滑的賽車試起步,這種情況下如何保持人車平衡 也還算有點瞭解,雖然勉強控制住胯下這匹劣馬沒有當場出醜,但是身上還是嚇出了一身冷汗!萬一炒車¥%¥%¥¥¥¥!
      
下車後老遠就看到腸子不懷好意的奸笑,和你說了啊,這車和你的鳥完全不一樣
靠!我還能說什麼?只有在一旁陪著乾笑。結論:如果套用駕駛小排的方法駕馭,保證你會死的很難看。
有了這一次的經驗後,心裏上對的重視程度大大提高,以後的駕駛也就有驚無險了。
      
   
昆明有2條試車的好路,一是昆石高速,二是安寧青龍峽。
昆石高速:全程78公里,路面平整,雙向6車道,來往車輛稀少。既有能過200的大彎也有能破300的大直道。在這條路試高速很理想,且來往均無需買路錢
      
   
拿到後第一時間肯定是試高速,本就為高速而生。
這次陪同我上昆石高速試車的有小田的98CBR1100XX ,吳間道的01 RC51

  3
輛重車一過收費站就開始開油狂奔,吳間道的RC51仗著車輕,頭段兇悍,沖在第一個,緊跟其後的是小田的cbr1100xx。因為是第一次騎上高速,開始的時候我還不敢太放肆,4150左右的速度緊隨其後,跑了34公里,輕壓幾個彎道後,發現在彎道的表現同樣讓我吃驚,高速路上150以下無需壓彎,只要稍微移動重心,輕輕一帶車身,就能輕鬆滑過彎道。如法炮製幾個練習後膽子也開始慢慢變大了。
      
   
此時的小田早已難耐高速的誘惑,一個直道超越,扒過RC51揚長而去,吳間道也受到了刺激,RC51也跟著開油提速。吉村管震耳的嗵嗵聲,猶如擂響的戰鼓,又仿佛在呐喊衝鋒的時刻已經來到!這時熱血已經在胸中燃燒,戰鬥的火焰已被點燃,
戰鬥的氛圍下你已無法再考慮自己騎的是什麼車,自己對所騎的車瞭解多少。大腦陣陣發熱,只想戰鬥戰鬥再戰鬥 !(其實後來一想,當時的戰鬥完全是被迫的,本意是到昆石試車,沒有任何戰鬥的衝動,但是在當時那種震耳的引擎轟鳴聲中,早已身不由己。猶如箭在弦不得不發)

   
這又是一場捍衛榮譽的戰鬥,望著漸漸遠去RC51,熱血難耐4檔急開油,只感覺身體被一陣巨大加速慣性推向後方,前輪居然想離地上竄!這難道就是我們 開汽車所說的推背感!這個時候如果輕微一彈離合器起頭絕對輕而易舉的!靠!4檔還這麼烈。在這個段位元的急加速居然和頭段獲得的加速力相差無 幾!!!???
再看速度表1401705檔, 1702006檔,乾淨俐落,一氣呵成!絕無半點拖泥帶水。速度表的指標從140直上200,絕無任何遲滯現象,而這時發動機轉速表指標還沒有超過8000轉。個人感覺:隼0200的提速不會超過9秒。
      
   
最讓我感到滿意的是鈴木波箱的設計,是我所騎過的車裏最好的。無論高轉低檔還是低轉高檔,只要你操作得當,絕對聽不到大車轉檔的特有的那種嗵嗵聲,轉檔時候發出的聲音比01CBR1100XX還小,01的黑鳥轉檔所發出的聲音是輕微的嗒嗒聲。

   
一擋到6檔的檔位間隙一致都非常小,一個指頭就能完成轉檔動作,我在第一次騎行時,找空擋還有點不習慣。液壓離合手把回彈力很輕,給我感覺絕對不是1300的大車該擁有的,更像廖兄的CBR600F4。毫不誇張的說,轉檔就如同呼吸一般輕盈順暢,一切盡在掌握,一切盡在無聲無息中完成!
車速上到200後很快就拉近了和吳間道RC51的距離。

   
吸住了吳間道的RC51PP,,這時前面出現了一個高速彎,這是昆石路上大家比較熟悉和喜歡的一個高速彎道,彎道盡頭是一條很長的大直道。騎黑鳥的時候曾經220左右劈過這彎,這次正好試試在高速彎道攻彎的性能如何。

   
離彎道50左右我開始減速,下離合,輕一手空油保持好發動機轉速,6檔下到4檔。吳間道的騎車習慣我很清楚,他騎車入彎點比較靠後,不到最後的時刻他不會扣刹車下檔。我的入彎點則比較提前,萬一路上有什麼意外情況,提前入彎可以有時間修正入彎的角度。

   
由於我收油較早,吳間道的RC51又和我拉開了15左右的距離,但是我知道這他很快就要減速下檔了。果然,前面的RC51刹車燈一閃,好機會來了。早已經修正好切彎線路的我正在耐心的等著這一閃。RC51性感pp一閃的同時,我也開始開油提速,很快又接近了RC51PP,,這時我身體重心移向左邊,再補油,從左邊扒過RC51的車頭。緊接著,沉肘推把一推一拉,重心迅速反正右移,左腳靠緊油箱發力,右腳打開也同時用力,身體順勢下壓,這時的來了一個180度大轉變——劣馬變綿羊,順從的地跟隨我身體的下壓角度傾斜下去,輕盈、迅速、準確。後輪沒有絲毫的搖擺打滑跡象。這時的表現讓你根本無法相信這是1300的大車!心中一陣狂喜,1300的大車彎道上的表現居然如同750級別。

   
我也順利地搶進內道率先入彎。當時的速度估計在160左右。快刀切豆腐!高速人彎後的感覺就是這樣。

   
從外道反超,順勢切進內線的入彎方式有一定的危險性。(主要是因為你切內線的時候如果補油不夠,或者是因為生存反映而提早收油,就很容易造成被切車輛的追 尾,因為這時被切車輛也已經完成入彎動作也正在補油切彎,前面減速很容易造成後面的車手措手不及!不是經常在一起騎車的車友們不要這樣幹)這時候吳間道也 已經完成了入彎準備,看到我已經搶進內彎,他也很快修正線路從外道跟了上來,同樣補油咬住了PP

   
我已經沒有時間和膽量去查看後視鏡,我知道RC51正在後面如影隨形,兩根吉村改管發出的巨大嗵嗵聲,給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他也正在尋找反超的機會。而這時候的卻變得異常寧靜,不仔細辨別你根本無法聽見發動機的嗡嗡聲,耳旁聽到的是呼呼滑過的風聲和吉村管討厭的嗵嗵聲。在前,RC51緊隨其後咬在一起,彎中我開始補油想拉開和RC51的距離,速度表指標在不停的上竄,150160180…..200。很明顯RC51也在補油,吉村管發出的震耳聲,一浪高過一浪,這輛曾經的SBK霸主並非等閒之輩。

   
冷汗在不知不覺中劃下面頰,排量、駕駛技術相差無幾的大車的比拼是最讓人難受的,誰也無法徹底劈掉對方。這個時候被追的固然難受,後面追趕的估計也好不到哪里去,或許和我一樣早就有了想的感覺。

   
這時比拼的並非是車輛和技術了,更多考驗的是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毅力。2輛車一前一後,很快已經接近出彎點,就在離自己看好的出彎點還有30左右,我 輕微收了一下油門,打算調整一下出彎的角度。這時,後面早已按耐不住的吳間道忽然急開油沖了上來,急開油的v缸車巨大爆發力是具有毀滅性的,沒有想到在高 速的時候它居然也有如此驚人的爆發力,等我調整好線路急開油也就是2秒不到吧, RC51已經擦身而過,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唉!我記住吳間道習慣入彎收油遲而忘記了出彎時他喜歡提早開油!

   
按照外內外原則,最佳的出彎線路已經被RC51搶佔!現在的格局是RC51搶先出彎,開油換檔,我緊隨其後。還好前面就是一段拼極速的大直道,一出彎,前 面的RC51已經伏低身體急補油加速了。其實嚴格說補油加速的動作已經在出彎之前就開始了。RC51的爆炸力和搶得先手的優勢和我拉開了近40距離,出 彎時我的檔位元在5檔,速度在180左右,一到大直道心中暗暗一笑,表演的機會到了!我也開始伏低身子,雙腿加緊油箱兩側,肚子以上下巴以下全部壓到油箱 上,頭順勢藏到風擋下麵,一手油下去,靠!一樣,還是那種讓人心跳的向後拉扯力,前輪又在躍躍欲試。200左右進6檔,急開油,照舊!!!6檔居然還能有 這力量!心中又一陣驚喜,原來騎ZX-12R 6檔時候我也有過這種感覺。

   
我終於明白了,的可怕之處並不是他低段中段如何強悍,而是他頭、中、高段都能維持的強大輸出。這種強悍的輸出在高速路上是具有毀滅性的。它具有一種摧枯拉朽,橫掃一切的霸氣! 的這種霸氣和ZX12R霸道完全不同,沒有騎過的人是不能體會它們之間的差別的,多了一份服從和理智,而ZX-12R更多的是桀驁不遜!
  
   
直道過200的優勢開始發揮,很快我又吸住了RC51PP,這時候的跟車是輕鬆愉快的,要在這種大直道上劈掉RC51易如反掌!呵呵…….這下該吳間道冒冷汗了吧!這時的心情好到了極點,如果不是速度太快什麼真想放聲高歌!心中暗問給RC51點顏色看看?ok!沒有問題

   
我拉出車頭,伏低身體,雙肘雙腳收攏,緊靠油箱。開油,彭湃的動力洶湧而出,不費多大的力氣,就扒過RC51車頭,我瞟了一眼速度表—260。發動機轉速表還沒有破9000轉,也就是說離的最大功率輸出9800轉還早。當發動機轉速過8000轉的時候我就已經感覺有點不聽使喚了,力量來的太快,太猛,太突然。前輪好像隨時可能離地而去。的車身是唯一經過風洞測試的,跑高速和高速加速的時候,車手伏低身子很快就能和車融為一體,高速加速的時候,給我的感覺就像在騎一顆子彈快速、穩定、準確。

  
面對這樣強悍的對手,RC51這位昔日的SBK霸主也顯得力不從心了,畢竟他要面對的是號稱直道極速之王的,一輛是用來跑極速的和一輛跑提速的RC51在這種直道的比拼是沒有懸念的,(後來下車後問吳間道直道被超的感覺?吳間道一臉無奈!心有餘而力不足我也一直在開油,從後面上來的時候感覺一團黑影壓了上來,自己很快就被黑影吞沒
   
   
在高速彎道的表現讓我五體投地,畢竟他的設計用途是高速旅行跑車,和RC51這種為賽道而生的純種跑車居然能勉強打個平手,鈴木設計師的敬業和專業精神由不得你不服!

   
我駕馭著也在不折不扣忠實的執行主人的指令,試過高速以後我也就放慢了車速,保持150左右的巡航速度仔細體會,個人認為無論是 ZX-12R 或者CBR1100XX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保持150左右巡航最讓人舒服,你能充分的感受到奔跑的樂趣,不用全神貫注.不用伏低身子,不用夾緊油箱,全身 可以放鬆,如果願意你還可以站起身子和風直接對話!發動機聲音發出的讓人是那種悅耳愉快的嗡嗡聲,沒有聲嘶力竭.,沒有壓欲可望。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和諧, 一切都是那麼讓我充滿渴望。我想這也是吸引我玩車的最大原因吧!

   
43mm倒置前叉和軟硬適中的尾壓調校能把路面出現的任何資訊忠實的傳遞給駕馭者,你可以根據這些資訊即時調整行車路線和油門的開合,原產的鈦尺能提供給你超乎尋常的彎道穩定性,從前過高速彎最害怕的就是入彎切線的時候壓到白線,換後發現即使高速壓到白線也用不著過份擔心,因為懸掛避震傳遞給你的資訊是那種可以控制的刷刷壓過的感覺,而並非原來騎鳥時讓人擔心的的漂移感。

   
體重心設計偏低,在過彎的時候不會像重心偏高的R1或者R1000帶給你的那種不安全感,在你沒有完全熟悉重心偏高的車過彎特性的時候,彎道上心裏壓力要 比重心偏低的車大很多。這也是很多車友騎了重心低的車後換重心高的車後感覺壓彎不敢下的很低的根本原因,從理論上來說重心低的車過彎能獲得更大的穩定性, 而重心偏高的車過彎的時候能獲得更快的速度,把這2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是各大廠家不斷的改良車架,懸掛 .輪胎……..的原因。這一步誰走在前面誰就能贏得先機!

   
個人感覺過高速彎4檔是最舒服,一般彎道3檔最爽!說到鈦尺很多車友都不瞭解他的作用是什麼,有的車友甚至認為鈦尺只有上賽道上才有作為,一般道路上根本沒有任何作用,完全是商家的噱頭罷了。

   
自己感覺鈦尺的作用很大, 無論彎道還是直道,如果碰到路面不平整你就會發現他的作用所在了,特別是在高速過彎時,他能衰減由於路面不平整而帶給車手的的震動感,增加車輛過彎時候的 穩定性,鈦遲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增加穩定。毫不誇張的說這種功能在關鍵的時刻挽救車手的性命。當然任何事務都是有利就有弊。鈦尺的弊就是會影響彎道轉向變線 的角度。如果你切彎的時候線路正確,鈦尺這個時候給你的感覺如虎添翼,反之你就會覺得調整線路時候前輪點倔強。這種倔強也需要你慢慢適應!

   
值得一提的還有 避震和懸掛系統,騎過的人都對它們的表現讚不絕口,無論彎道直道或者的顛簸路面,他傳遞給你的是那種整體的起伏感,而並非生硬的顛簸感,騎行的時候給你的 感覺是你和車融合在一起,身體和車會伴隨著路面的高低起伏,整體起伏。這種感覺就像在我們乘坐進口高級轎車時候的感覺,這一點能提高你在長途騎行的舒適 性。

   
的刹車系統也是我比較滿意的,前輪320mm的前刹盤配TOKIKO對向了六卡鉗,240mm的後刹盤配對向雙卡鉗能提供足夠的制動力,一個指頭輕輕一扣前刹,你就能感覺到的頭部向下沉。也就是我們說的沉頭。如果緊急情況下配合後刹一起使用,一定能提高你的安全係數!

   
但是有點我至今弄不明白――為什麼的發動機牽引力要設計得很大,甚至比黑鳥還大。發動機牽引力大在平時騎行和低速過彎時候是很舒服的,非緊急情況減速基本不用扣刹車,只要收油,發動機沉重的牽引力就會讓車速很快降下來。

   
鈴木一直宣稱使 用的是在SBK上叱吒風雲的GSX-R750車架的放大版-鋁合金雙翼梁車架,發動機及電噴系統選用的是GSX-R1100改良版本(主要是調高了功率和 扭距)上述2款都是純種賽車,00 02 R750 9800R1我都騎過它們,它們之間的共同特點就是發動機牽引力都非常小,特別是鈴木-R系列.小到即使你收油都不能感覺到車輛的明顯減速,為什麼沒有沿用這種設計?車架設計偏向運動款,而發動機設計偏向旅行款的目的是什麼?旅行運動兩不誤?

   
看到這裏很多車友可能要問小田的CBR1100XX呢?和黑鳥相比呢?以後我會再寫一篇和黑鳥對比的文章。到時候大家自己看吧!

   
高速的奔跑機器在低速駕駛時性能如何?這也是我比較關心的問題,畢竟經常跑高速的機會不是很多,這次試車的地點是安寧-青龍峽路段。
安寧-青龍峽 3級公路 :全程30多公里 雙向2車道,路面好,車輛少,風景好。各種急彎”“拐子彎”“回頭彎”“連環彎”……..比比皆是。這條路對車輛的操控性,靈活性以及車手的技術都是一個考驗,駕駛當中一定要全神貫注,稍有疏忽很容易炒車。不建議新手去。

   
去青龍峽試車已經是拿到手以後的2個星期以後的事情了,這段時間我對的特性又有了更多的瞭解,這一次的測試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其實青龍峽試車的目的就是測試的操控性和靈活性,這條路也是平時經常跑的一條路因為對路況比較熟悉,30多公里的路程跑20分鐘左右,基本上平均時速也就100左右吧。跑過這條路的車友都知道,能保持100的平均車速在這條路上已經不能算慢了。

   
測試後下車的第一感覺 1300的大車在這條路上表現,讓參加測試的吳間道和小田無話可說!我們一致認為在這種慢速彎道上的表現和他的外觀形成強烈的反差,不用刻意的去壓,只要身體重心輕微移動,順勢帶下車身。就如同小綿羊般馴服.,其靈活和操控性能和1公升級別的純種運動跑車相差無幾。

   
個人認為S型彎道是最能考驗靈活性,S型彎道的表現讓人非常滿意 。跑青龍峽這種路,偏重的引擎牽引力就能發揮他的作用,一般彎道就根本無需扣刹車,只要稍微松油,引擎輸送給你足夠的制動性能。一般這種連續的S彎道我都不用退檔,松油保持3檔吊著油門入彎,隨後輕微補油。

   
這個時候的補油就是考驗你技術的時候了,特別是騎這種具有強悍輸出的怪獸,這個時候你補油大了就很容易造成後輪打滑車體向外偏移,這是你再扣刹車非常危險!除非你自認為技術能比GP車手。

   
合適的處理方法是,輕微的松油然後再補油,同時調整行車路線,運用我們常說的逆轉向,稍微帶著油門,就能彌補在這種道路上轉向不足的問題。反正車身,身體重心迅速移動再重複收油補油動作,最後開大油出彎。在這種彎道上80左右過彎遊刃有餘,如果有必要還可以在快。這是過S彎道後的第一個感覺,一般這種彎道我都不換檔,就用3檔靠油門控制車速,很舒服!

   
至於其他的彎道的表現同樣無可挑剔,騎行過程中你很容易就忘記你自己胯下的是一匹具有128.63kw輸出的怪獸,很自然的你就會忘記它外觀帶給你的那種笨重印象,很快你就能溶入到輕鬆劈彎的樂趣當中!
     
   
面對這輛既能跑高速又能享受劈彎樂趣的全能行跑車,你還有什麼要求?你能想到的鈴木工程師已經幫你做到,玩車這麼多年,是第一倆讓我找到完美感覺的機車,無論國道或者是高速它都能全面照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30 20: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騎過隼5分鐘...時速不超過50 >"<

文章還滿長的 不過看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7 00: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幸福.....真幸福
在彼岸才有在玩公升級的快感阿.....................
不知道有沒有人知道台灣哪裡有那樣的路可以那樣跑  (中南部東部)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aho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機版|Archiver|Z板 Sitetag 訪客統計

GMT+8, 2024-6-24 21:27 , Processed in 0.0857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