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草莓族論」 文/ChangCherub cherub.chang@msa.hinet.net 來出現一種十分流行的論調,延續著「六年級論」後而出現的「草莓族論」。例如將就業視為經濟學意義上勞力市場思維的《CHEERS》,在七月號中一文「職場工作世代大調查:七年級來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草莓族論」認為,今年初入職場的七○年次以後者不曾經歷過戰爭與經濟困苦的階段。因此對於工作沒有犧牲投入的情懷,反而因為掌握就業資訊的能力較高,而對工作具有不信任的比較性判斷力。這種新世代的思維不只在就業上,也反應在服役、就學態度上。一種全面性「拒絕吃苦」的「不道德」是草莓族論對新世代年輕人的最大指責,也連帶地產生了對虛構族群污名化的恐慌。 草莓族對職場、服役、就學倫理的全面懷疑之所以被持主流意識型態的「前草莓族」化約成「不道德」,主要是因為「前草莓族」大部分是在現有經濟與國家權力上吃到些微甜頭的人,他們從「唯發展論」出發的思維被限制在無法跳脫的勞動意識之中,因此對於「什麼是不當?」的理解只能在順從資本家、國家下發揮,對於「公共」的理解只能在現有的貧乏統獨論與發展論下思考。因此會把職場上年輕人對於工作權利的合理爭取誤解為無法吃苦;把因為對國家安全論述迷思下的義務役所產生的不滿理解為逃避;把因國家對企業的放縱所導致的失業和財政問題理解為個人不長進所導致的問題;把對結構性不平等的教育問題理解成就學態度欠佳。這種結構問題的全面個人化、道德化正是「草莓族論」的主要成因。 草莓族論替代國家、父權與資本主義對「失控」的草莓族進行道德通緝,主要原因是國家、父權與資本主義無法再用法制和暴力的模式來懲戒失控者,而替之以生物治癒思維方式,把草莓族對現有結構的不滿與自主意識當成道德病徵來處理。因此將盜版、性邊緣、援交、檳榔西施的邊緣性的社會不服從理解成倫理上的不合格,而且利用這種原理進一步的超越和否定了既有法制基礎,例如近來華岡之狼就讀台大社工系的案例中,我們可以輕易看到類似「草莓族論」式的怪異邏輯完全不受法制和理性的約束,而且影響力不只是俗民大眾,還擴展到學者和知識份子上。 「草莓族論」的出現不只是全面性的社會保守,它的存在對現有的知識氛圍造成了一種「以道德安全的反射動作替代細緻理性」的作用,使得因道德指責而產生恐慌的人們對華岡之狼的假釋不用去思考假釋公平性與現有的假釋條例,以及把性犯罪當成是一種性慾而不是暴力的錯誤認知;對草莓族工作態度現象不會借鏡反省到自己到底在為誰服務比較多;對軍中的管教不當問題不用去思考到兵役必要性以及去主體化弱智管理的問題。所有的理性思考一遇到「安全」就消失在無盡的社會恐慌之中,將壓制理解成浪漫的磨練,也把思考侷限在如何增加社會國家安全裡。這種全面的奴化綏靖恐怕才是最令人感到恐怖的「社會問題」。 http://iwebs.url.com.tw/main/html/south/78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