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給:FZ毛
的確是這樣沒錯。
那種膠狀物是所謂的甘油。
------------------------------ 我根據您的建議,並做了以下實驗。
1。將有問題的前缸火星塞牙與氣缸頭的火星塞孔牙清除到看不到任何顆粒污垢後,安裝
2。同時把原本沒問題的後缸火星塞牙與氣缸頭的火星塞孔牙清除到看不到任何顆粒污垢,然後把火星塞牙的第一圈磨除,並且把第二圈以後的牙,每一圈切出4~6個斷面,目的在於使火星塞與氣缸頭有孔隙,且應該有很輕微的漏氣。
然後安裝,這個星期六日,兩天在台三線跑了460km後再拆火星塞下檢查,結果發現前缸好得很,而原本很乾淨的後缸開始有膠狀物產生。
所以結論是有孔隙的話,的確會產生這種膠狀物。
另外由於本人十分龜毛,所以對這種問題會龜毛到底。接下來要問,這種膠狀物是什麼?怎麼樣產生,如何事後清除,或是事先預防,對引擎有什麼影響。
因為我不是什麼石油油品的專家,也無這方面的相關資訊,所以只能由實驗看到的東西,以及原有的背景知識來做判斷,如果有錯的話,請不吝指正。
首先已知的狀況,燃燒密閉不良的地方,會伴隨積碳與這種膠狀物產生,型成一種聞起來,摸起來,都很噁心的東西。
另外,以前曾經去凱泰廠弄來過一顆化油器,打開一看,裡面很均地圖滿了一種類似瀝青或是油漆的物質,而且一直有黏性,即使日光曝曬,風乾一星期也沒完全乾掉,而且味道久久不散,當初認為應該是被惡意灌膠。但是如果綜合這兩種事件的話,這種膠狀物應該是來自於汽油。
那麼汽油內到底有沒有這種膠,如何產生,含量多少,如何去除,都是我想知道的。
首先確認這種膠是否為燃燒後的產物,還是本來就有?
1。觀察汽油燃燒:
為避免高溫與金屬發生不必要的物質,用了容積大約二十cc的陶瓷小碟子,十元商店內可大量進貨,結果燃燒後,碟面有一些痕跡,但是因為很薄不易摸出黏性,所以增加燃燒掉的油量來累積這種痕跡,一共在這個碟子燒掉了大約200cc的汽油,最後有弄出一些黑褐色有黏性的膠痕。
燃燒後有出現這種物質,代表這種膠狀物的存在有兩種可能: A,開放空間燃燒後才出現的產物 B,原本就存在於汽油中,而燃燒性較差,所以會殘留。
2。汽油蒸發:
為了驗證這東西是情形A或B,於是使用蒸發的實驗。 如果是B的話,應該相同200cc的汽油量之下,蒸發得到膠狀物的量要比燃燒後的量來得多。
如果是A的話,應該蒸發後,找不到任何痕跡,或是要比狀況B來得多。(這個狀況實際上有矛盾,且無法判別的灰色地帶。)
200cc的汽油要多久才能蒸發完成,很久。所以要提快實驗速度的話,就要增加蒸發面積。於是用了一堆纖維紙,沾濕後,像是曬棉被似地,掛起來晾乾。剛好還可藉東北季風幫忙。
但是,這個實驗的可行性可以用一個慘字來形容:〔你掛那麼多汽油條是想放火嗎?〕,〔臭死了〕,等等慘狀,最後以被室友眾人公幹後匆促下檔。
僅能以觀察平常汽油桶口附近,摸得到一些滑滑黏黏的膠作為〔蒸發後有留下一些東西〕收場。
3。丟到冰箱冷凍庫。
為了補足1。2兩個實驗的缺點,並加強B的證據性,所以打算以凝固點或是溫度溶解率的物質特性,看看低溫下,能不能分出兩層的液面,提高濃度後,再取其中的一層加以淬取。
但是這個實驗也是受到室友的公幹後草草結束。〔冷凍水餃旁邊怎麼會有一罐汽油〕,〔冰淇淋上面擺一罐汽油,想到就噁心〕,〔冷凍室內還有剛買不久的草蝦耶。〕
因為執行力量不足,且受到非物理性挫折的政治迫害,所以導致沒能獲得可用的資料。
最後整理一下,汽油蒸發後就會有這種膠質,某個溫度以下,溫度越高,留下來的膠質越濃越黏。
可能是甘油類的東西。
正常汽油內有多少比例?不明,只知道在數千分之一以下。
如何事後去除:有機溶劑最容易。以汽油去洗也可以。
事先預防:排除單純因為組裝問題所增加的燃燒室孔隙。(那活塞環呢?無法避免,在活塞環以下產生的膠狀物,應該被機油帶下去曲軸箱內了吧。)
對引擎的影響:殘膠產生的地方容易吸附積碳,對油汽有吸附以及放出作用,依照積膠積碳的位置與面積,量,可能對混何比,壓縮比行成非引擎預期的工作環境。
容易發生的地點:油路中,高溫且油量少,有利蒸發的地方。例如化油器內油量較少,空氣接觸面較大的地方。燃燒室孔隙。
感想:
突然很想辭職去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