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lub討論區 Z板

 找回密码
 註冊
搜索
查看: 487|回复: 11

問一些機車原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16 17: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根據機械原理 二行程機車雖然推論會比四行程出力大兩倍
   但是實際上只能得到1.5~1.7倍,那麼 如果兩台相同的車
  只有差別在搭配不同引擎 去做馬力測試 尾速會差1.5~1.7倍嗎?

2. 減速時不是會有向前傾的力量,再說碟煞的瞬間煞車力那麼強
那現在的速克達怎麼都把碟煞放在前輪?不怕當空中飛人?

3."外傾"的過灣法適合速客達嗎?(很久前從某一本書上看到)
 
发表于 2004-6-16 17: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1‧我不知道,我是學商的=.=

2‧正因為減速時前傾的力量,前輪受到慣性力擠壓,接地面積會加大,利用前輪來減速才是最有效率的,所以都是設計成前碟後鼓。會飛出去是因為車主的操作有問題,不要怪在碟剎頭上。

3‧外傾主要是為了在彎道中爭取視線的姿勢,但對過彎速度沒有幫助,只要是二輪車都適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16 18: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同事剛辦SV MAX(分期的),上次向他借來試騎
覺得要按他的碟煞真的不能直接到底 (沒操作到摔出去 只是有點前傾)
騎鼓煞車騎習慣了就會直接按到底
不過龍頭有點重就是了 感覺上和悍將差不多重
聽車行老闆說 保險公司不敢在擔保這種車嘍(失竊率超高....)
中古的SV MAX 車行要36~37張小朋友(千元)才買的到
(聽說現在還是有迅光後期的引擎下去貼的SV MAX....)
這種車離我真遠阿(現在才剛賺到可以買二手小綿羊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16 18: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1.原理我無法解釋清楚,但是一個人用兩隻手拉東西的力量不會等於一隻手成以二,而速度和馬力不是絕對的!!

2.我為輪輪Initial 光 解釋的很好!!拍拍手!!

3.主要看人習慣,速可達最好的還是用同頃,但我覺得外頃最有趣,可以每一種都試試看,外頃對緊急狀況處置最迅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16 21: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賽車好像都是內傾
外傾姿勢就不太帥
反正不太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16 21: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煞車時
前輪接地面g是有變大沒有錯
but 主要的
別忽略了 因為慣性而轉移在前輪的重量
讓輪胎與地面的 淨摩擦力 變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16 22: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賽車大多是內傾和側掛,因為要求速度嘛.....
至於外傾應該不怎麼適合速可達,因為外傾過彎通常要壓很低才會過,車子很容易磨到,如果想故意去磨中柱出火花的話,應該滿容易達成的。

我只是新手上路@@"有說錯請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17 14: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1.不會! 因為還牽扯到很多關係!  例如: 風阻! 且引擎設定亦不一樣!!

         轉速, 最高馬力出現轉速不同...等等!!

~~~~~~2.initian 光說的滿好的!

~~~~~~3.外傾好像比較適合在越野雞車上的比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17 14: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覆給:犛田爆走族
SV MAX龍頭超輕的耶@@"
騎快很會飄~"~
失竊率很高保險公司都不敢擔保是真的...
我們這也這樣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17 15: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覆給:犛田爆走族
1.理論上應該是兩倍的出力沒錯,可是實際出力只有1.5~1.7倍,
是因為填充效率的關係,實際速度是有很多因素組成的,馬力(加速度)跟速度的關係也受引擎內部的磨擦力影響,風阻也是一大關鍵,
風的阻力將以車速的兩倍比率逐漸增加,所以速度越高風阻也越大,
這是有關流體力學,我也不太會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18 09: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2衝程引擎構造簡單,製作成本較低,由綿羊仔至仿賽車款都被廣泛採用。它的特徵是馬力和扭力都比4衝程更易產生,故此高性能表現極佳。另外比起4衝程,2衝程引擎的汽缸排列形式較少,現時仍流行的包括V-2,對向雙汽缸和單汽缸三種,80年代中亦曾出現過4汽缸的車款(鈴木RG500和躍馬RD500)。

V-2雙汽缸
  現時最流行的二衝程式款式,汽缸前後夾角為V型,通常70-90°,與4衝V4相若,引擎闊度收窄,對消除震動有幫助,2衝程汽缸頂齊比較輕,對重量分佈有幫助。V-2的改裝自由度很大,一般仿賽車款如NSR、TZR和RGV都採用,只是汽缸夾角有所不同。

單汽缸2衝程
  單汽缸引擎震動高,性能較易受損。一般250c.c.級是最大排氣量,簡單輕巧,高馬力輸出是特點;現時125、250及500c.c.的MX車種都採用此模式。此外部份小排氣量的街車(SDR 200)、綿羊(Dio,Jog)亦有採用。

並列雙汽缸
  曾經流行一時的排列方式,可惜現時已被取代。唯一model是躍馬的R1-Z。

引擎的結構
  2衝程並非像4衝程般有氣閥系統,取而代之是由活塞來負責;引擎頂部除了火咀外就沒有其他部件,非常簡單。但進/排氣系統卻見複雜,增設了一個換氣口將曲軸箱與汽缸連起來,因此和4衝程引擎比較,結構雖簡單但工作原理卻有奧妙之處。

進/排氣原理
  活塞如何代替氣閥呢?首先進氣口並非直接通往汽缸,而是與活塞下面的曲軸箱連接。當活塞上昇,汽缸出現壓縮時,混合氣就進入曲軸箱;當燃爆後活塞下降,曲軸箱容積減少,混合氣通過換氣口被迫進汽缸頂。這時排氣口開啟,廢氣因膨漲而被迫出去,而換氣口與排氣口的開啟時間有重疊,於是兩個過程同時進行。另外曲軸箱變成混合氣的通道,因此它不像4衝程般曲軸與傳動系統一體化的潤滑模式,而是曲軸與傳動分開潤滑,而各自用不同的機油,如傳動用gear oil,曲軸就靠混合了汽油的機油。

2衝程的4個程序
  沒有氣閥的2衝程,混合氣循環比較複雜;一方面活塞下降,汽缸的進/排氣過程可以一齊完成。活塞上昇到頂點爆炸就開始,因此曲軸只旋轉一週(360°),比4衝程少了一週;因此在相等的旋轉次數,2衝的爆炸比4衝多一位,馬力亦倍增,所以WGP賽車全是2衝的設計。但實際上因為沒有閥門,氣體會回流引擎內或者漏走,所以2衝程引擎不能有倍增的馬力(指相同容積)。最近經改良加入了笛簧閥(Reed Valve)和動力閥(Power Valve),但始終在封密程度上不及4衝程般精密。例如香港最流行的250級別,TZR在8,500轉時輸出40匹馬力,相對地FZR在同樣轉數就只有30匹左右,FZR要到14,000轉才可昇到40匹,可以看到4衝要靠提昇引擎轉數來補馬力不足。

2衝程進氣系統
  利用活塞作氣閥的方式稱為Piston Valve,這是2衝程最原始的進氣模式,特徵是活塞未下降前進氣口是開啟的,因此即使活塞下降令進氣口關閉,這一刻進入的混合氣其中一部份已循著化油器側逆流而走,這是十分之浪費及效率甚低。因此一種有氣閥特性的進氣系統就應運而生。
  進氣系統通常分為笛簧閥(Reed Valve)和碟閥(disc Valve)。笛簧閥像心臟的瓣膜,只讓混合氣單方向流動,負責防止的逆流的是二塊薄而有彈性的鐵板(最新有磁纖維物料)。理論上進氣的時間只在曲軸箱受壓時混合氣才進入,這樣能做到任何轉數時都有適當的流量;因此在街車或賽車上都被廣泛採用。
  碟閥是一塊有孔或者缺口的金屬碟,裝在曲軸的尾並與它同步旋轉。當缺口與化油器口重疊時,混合氣才能進入,進氣時間決定於缺口的大小和角度,通常會較長,逆流的機會接近零。因此一向都被賽車所採用。

笛簧閥的變種
(1)動力笛簧閥
  這是鈴木的產品,是活塞閥門與曲軸箱笛簧閥的組合。進氣口分上下兩截,上方與曲軸箱直接連接,下方則裝了笛簧閥;這樣進氣效率極高,消除活塞閥門的缺點。在高轉數時很易發揮,但低速則稍有犧牲,故此現時只有50c.c.的車種才會使用。

(2)活塞笛簧閥
  活塞與化油器之間裝了笛簧閥,對於低速扭力輸出有幫助,躍馬的MX車款都採用此設計。

(3)曲軸箱笛簧閥
  先由賽車開發,現在甚受街車的歡迎。在曲軸箱的進氣口配置了笛簧閥,由於沒有了活塞的干擾,進氣時間的自由度很大。另外混合氣能直接進入曲軸箱,所以效率甚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18 12: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關於前碟後鼓的設計,很多重車都是前雙碟喔@@"~~最少也有對2卡鉗245碟盤~~但是為什麼他們不會把車主通通幹掉呢@@"?像FZR才135公斤...FZ250也重一些而已...
煞車前傾是各大車廠一直都有在研究的問題,像HONDA  TRAC(煞車扭力反應是防俯衝裝置)SUZUKI  ANDF(前叉防俯衝裝置)等....林林總總7~8種現有技術,就是為了解決這種問題,但台灣小cc量產速克達當然不太會用到這些技術(有些技術現在也不用了)...只能從改裝前叉、調整阻尼來下手,還有適當的控制自己的手指^^"~~
回覆給:幫主
說的好詳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aho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機版|Archiver|Z板 Sitetag 訪客統計

GMT+8, 2024-10-3 12:37 , Processed in 0.21886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